竞品剖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但更多是从顾客、从市场、从商业的角度去出发,还没从售后服务的角度出发去做竞品体验的剖析。
1、什么是竞品体验剖析
竞品体验剖析跟平时说的竞品剖析的不同之处?大家常规见得较多的还是:行情分析和竞品剖析。
在任何公司,销售和商品永远是最重要的2个点。商务职员会比较偏重行情分析,主要关注市场占有率、专利申请数(在肯定方向上指向了公司商品的技术方向)、SWOT、财报数据(季度、年度)。
竞品剖析和竞品体验剖析有什么区别?
竞品体验剖析:1)偏向于用户用视角;2)联动更多用户,针对他们的用法体验反馈去做挖掘和剖析(由于用户的用法场景是比较多的);3)竞品动态实时关注、对比和剖析。最后达到不断正向循环,去优化自己商品的目的。
有商业的地方,就一定会有角逐,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轻轻松松的躺着把钱赚了。
就拿汽车制造厂家来讲,奔驰和宝马,它们在同一消费层级的人群中角逐是很激烈的。奔驰在宝马成立100周年时曾发布海报:感谢100年的角逐,没你的那30年其实感觉非常无聊。
腾讯云和阿里云:总的商品数目都接近于300多款,而且每周差不多2~3个的增量;基础商品差不多100款,90%的基础商品无论是功能,还是使用方法、场景基本上完全相同的,90%的相似度。
竞品体验剖析,即对现有或潜在的角逐对手的商品进行剖析、体验,发现优化点,推进落地。
2、做竞品体验剖析的目的
用户反馈
PS:有时,商品做的不过关,就需要服务去顶上去。
做竞品体验剖析的主要目的就2个:1)提高客户体验;2)不断打磨商品。借用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去衡量。
竞品体验剖析的一些深入目的:
1)商品优化:
共性问题的优化——最重要是找到共性问题比较突出的商品,深入地去做一些剖析;
商品用习惯——用户已经培培养的用户用习惯,一般不要随便地去改变。
2)决策支持:帮助产研侧、老板侧去做一些决策的支持。
3)风险避免:关注友商做死掉的商品,参考友商产品研发的进度、投入的资源,学习失败的经验,小心投入可控的精力和财力。
4)个人成长:
云厂家用的技术一般可以代表目前技术的趋势;
在跟顾客交流时,顾客有时会提到友商的商品,大家可能只不过听过这个商品的名字,不了解它具体达成的原理,然后不可以非常不错地去把控顾客讲的是什么,这样的情况顾客或许会质疑大家的专业性。
3、竞品体验剖析的办法——竞品画布
依据下面九步的需要,就能做出一个完整的竞品体验剖析报告。
其中5、6、7、8这四步就是大伙比较熟知的SWOT剖析。在竞品体验剖析中,SWOT剖析的优先级和网站权重是比较低的,重点放在1、2、3、4、9步上。
第1步:明确目的,以终为始
为何要做这个事情?想解决那些问题?由于任务事情只须能解决问题才会有价值。
1)减少共性问题工单量(可量化);
2)从用户视角出发,提高商品用体验;
3)兴趣使然,深入研究某项技术。
举例:一些共性问题BI报表的监控
PS:有比较详细的一些共性问题的标签的聚类。
第2步:选择竞品
可参考的一些选择竞品的指标:
PS:不局限于云厂家——业界一些SaaS服务的公司也做的挺好,可作为核心的对比剖析对象,eg. 语音辨别范围的科大讯飞。
第3步:确定了解对比剖析的维度
找到了具体要对比的商品后:
1)第一进入整体的用法步骤(包含购买商品,进行基础的配置,跟其他云商品进行联动、判断是不是有技术问题);
2)然后list列出每一项的功能,看这款商品的功能健全性能否满足大多数顾客的基础需要;
3)同时查询竞品文档的健全性,对于比大家自己商品的文档是不是完整,写得是不是明确(在做竞品剖析前,把大家自己商品的文档梳理一遍);
4)计费规则的对比,跟竞品不止是对比价格,更多是要对比计费规则是不是是灵活的(计费规则:包年包月、按量付费,两项可以互转是不少云厂家通用的规则,每一个商品基本都拥有如此的能力);
5)做一些基础的性能压测,跑一些脚本;
6)API/SDK的健全性,如AWS的API文档写得明确健全。
PS:各大云厂家的商品功能达成和逻辑基本上问题都不大,重点的差异在文档的健全性上。
第4步:采集竞品信息的途径
官方途径:优势明显,数据比较精准、全方位、实时;劣势也明显,官方我们的途径,都比较主观,基本都是在说商品好的闪光点,非常难发现商品做的不足之处,需要大家在后续做详细体验时才能发现。
技术峰会:对于友商将来的进步,商品、技术路线的规划会有大概的认知。
第5~8步:SWOT剖析
第9步:输出竞品体验剖析报告
前面做的工作最后要落地成一个报告,对比的内容要真实有价值,要有肯定的数据支撑。
确定维度:确定对比什么功能——基础功能(功能的完整性),控制台的前端体验(控制台地访问速度、界面的友好程度、点击操作的某一项功能、显示错误反馈回来的信息没法指导下一步操作),文档和API的详细程度,计费规则。
剖析验证:采集信息后做一些整理、验证,跟产品开发交流达成某些功能的技术可行性、商业可行性(友商虽然有,但假如大家做出来,有没用户去用,或者用的用户多不多;投入产出比是什么样的)。并非友商有些所有功能,大家也需要全部都做。大家有无做的必要,需要先做一些初步的剖析验证。
输出报告:梳理出整体功能的差异,会把一些影响顾客体验比较紧急的、导致共性问题比较多的点,重点拎出来做一些对比,比较直观地给到产研团队,最后把所有些优化建议都落地到需要管理工具平台上,去做完整的跟进。
【案例】:
每年的双十一对于阿里云的DTS商品(DTS :数据传输服务,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是有比较大的促进用途的,是业务倒逼商品进步的最好的循环。
重点的功能差别剖析,功能拆解示例:
4、怎么样做好B端商品的竞品体验剖析
(一)、C端商品与B端商品的竞品体验剖析不同:
盈利模式:C端商品,大多数是不收费的,以会员服务和广告服务去盈利;B端商品基本上都是收费的,不收费的功能极少,假如有不收费的功能通常都是收费比较贵的商品的附带商品。由于收费,所以对于商品和服务的水平和需要都会比较高,需要不断优化商品体验。
需要:B端商品一般需要都比较复杂,特殊需要也比较多。譬如,做过顾客售后的职员有非常明确的感受,大伙并不怕顾客报过来的问题有多难,有多难都可以调动内部的资源一块帮顾客处置,就怕顾客提出的一些特殊个性化需要。第一需要投入肯定的人力去做这类特殊支持需要,第二大概给将来的某一天去挖坑。
开发周期:B端产品研发周期相对较长,商品初步的上线,是后续做售后服务的一个开始。
(二)、怎么样做好B端商品的竞品体验剖析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企业级商品不是将商品本身出货给顾客已经足够,还要提供一系列支持与服务,帮助顾客顺利地用商品,让商品发挥其价值”。把商品上线出货给顾客,是漫长售后服务的开始。
C端商品在其生命周期内,可能仅需做1~2次的体验剖析,与C端商品不一样的是,B端商品从出货上线之后,伴随功能的迭代,竞品体验剖析可能需要一直做下去,持续优化大家的商品。
针对B端商品,后续应该从商品体验剖析的维度逐步过渡到解决方法维度的体验剖析。
做竞品体验剖析时:
1)基本信息:基本信息的采集,对这类信息做一些大全、剖析;
2)商品定位:去明确商品的定位,这个商品适用于具体什么行业;
3)用户目的:用户想要达到哪种目的和需要 ,要可以理解用户的需要,不可以误读,不然产研团队花费很多时间做出来的需要可能根本就不是用户想要的;
4)技术构造:对竞品商品的技术构造必须要有比较详细的认知,如此做构造对比时,可以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
5)功能属性:把所有些功能模块全部list出来,然后做详细的对比,再去评估功能的完整性和投入产出譬如何;
6)前端交互:主要集中在控制台;
7)运营方案:实时关注友商的运营方案;
8)竞品动态:实时关注友商的竞品动态,近期发布了什么新品,一些最好的商品发布了什么新功能;
9)开源社区:知道又出现了什么新技术;
10)剖析整理:最后把所有些信息全部汇聚起来,做一个剖析整理;
11)评估跟进:必要时跟产研团队交流评估什么需要是非常有价值的,然后做进一步的跟进;
12)需要落地:最后将需要落到需要管理平台上去,需要达成后再反馈给顾客,完成一个整体的闭环。
End
作者:庞玖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a0da57231e4b